校园文化
发布时间:2020-7-23
附小精神大讲坛演讲稿
—— 退休教师 段金玉
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应学校邀请,让我给大家忆一忆我们这一代人是怎样艰苦创建耒师附小的。可是一想到革命老前辈为中国革命事业爬雪山、过草地、走二万五千里长征,那种舍生忘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精神。我们所做的那些小事实在不足挂齿。但想到我们是过来人,我们有责任宣讲学校创建的艰辛,让你们明白保护学校责任之重大,光复学校责任之荣光。
我们学校是1961年创办的,校址是齐家岺,开始5个班、9个教师。我1962年毕业于耒师,19岁分配到这里工作,一直到退休,共36年,可以说是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身。像我这种情况的老师有很多位,我们都爱校如家,终生在这块土地上默默耕耘着。我们不后悔,我们的付出见证学校面貌的变化,反倒觉得生活在耒师附小这个家园里自豪、幸福。
下面,我来讲讲过去的那些事。
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有一个宏伟的奋斗目标——创名校。在实现这个伟大目标的过程中,锤炼出一个精诚团结的领导班子,一支爱生如子、爱校如家、敬业精干、艰苦创业的教师队伍,使得学校从小到大,逐步走向辉煌。
学校创办起来就朝着创名校的目标冲刺。第一届小升初的学生在已故周绍民、谢晓春两位校长的带领和老师们的辛勤耕耘下,终于在耒阳打响了第一炮——考试赛过了城北、城南小学,成绩名列前茅。
从此学校名声大噪,想到这里读书的学生纷纷沓至。班额渐大,形势逼人,扩大办学规模,改造校园环境刻不容缓。我们一起扒坟头开辟操场,一锄一锄地挖、一担一担地挑,共开辟出大小操场4个;我们一起绿化校园,下班后挑起灯火植树;我们夜以继日地开凿水井、新建教师宿舍,自己打砖、烧窑、自己砌墙、架梁、盖瓦……站在讲台上老师们拿起粉笔是教师,走下讲台老师们卷起裤腿、挑起扁担就是农民,就这样一身汗臭、一脚泥地坚持建设我们的美好家园。
创名校从培养附小人形象着手,凡是出现在公众场合,附小的老师们都是一支纪律严明、听从指挥、精神抖擞的队伍。参加县里开会队伍整齐划一;与兄弟学校拉歌时歌声嘹亮;上街宣传时队伍浩浩荡荡,有乐队、吹笛子、吹口琴、拉二胡、打扬琴、吹立管……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路人见了耒师附小的队伍纷纷奔走相告、围观、鼓掌、喝彩。我们学校这支能歌善舞的文艺宣传队参加市里各种汇报演出总是名列榜首。
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带领学生学工、学农、学军,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宗旨。带领学生深入工厂参观(造纸厂、汽车修配厂、气象预报站),使学生亲眼目睹工人辛勤劳动的情景,感受生活的艰辛,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深入农村支农,亲身参与生产队送肥的劳动,挑粪、撒粪为农作物施肥,亲身体验“今日知粪臭,明日稻花香”的道理。增进了与农民伯伯的感情,增强了爱惜粮食的自觉性。
学军方面:我们把解放军请进来,把队伍带出去,聘请解放军到校训练学生司号、口令、队列,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举行各种趣味性军事训练、拉练。培养团队周密计划、互相协作,互相关爱的精神;锻炼了体魄、磨练了意志、促进了教学。
教学是学校重中之重的工作,教师队伍强则学生强。学校注重师资培养,把老师们派往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各地接收新信息、学习新课题、新教法。学习汉语拼音方案、注重识字教学、数学三算一、注重改变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学习兴趣深厚、成绩优秀,受到县、市、省领导及同仁的褒奖,学校毕业生市一、二中抢着录取。此外,学校领导对各类比赛紧抓不放,校长亲自坐阵、主管领导寸步不离,参赛者信心百倍。特别是有一年全省师范学校会议,现场观摩课设在耒师附小,课后我们得到了领导及来宾的一致好评。
教学相长,我校锤炼出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材,上级行政领导部门相继从学校抽调十多位老师走向行政岗位工作,任教委主任、交通局长、团委书记、计委主任等。
附小人个个朝气蓬勃、生龙活虎,不单只是文艺出色,体育亦是出众。学校由校长领着一支教师活跃在耒阳市男篮队,有空就与银行、农业局、政府、机械厂的队伍进行篮球友谊赛,学校几乎天天热闹非凡。此外,我们是省排球定点训练基地,老师们每天带队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校的男女排球队员个个技术超群,不论是与城南,还是城北、前进等学校竞赛,均不在话下。
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还有很多:
1.学校老师都坚持锻炼,每天早上(夏季五点半、冬季六点)听哨声集合出早操,首先做广播体操,操后练习跑步,一时之间“一二三四”的口号声响彻校园。
2.教学中,因教师数量太少,除五、六年级外,其余的各年级教师都是语、数、体、美、劳等包班,从第1节课上至最后一节课。对班主任的要求更是严苛,每个班主任对所教的学生每学期要普遍家访一次;对学生个性、家庭不境、家庭经济来源、家长职业、文化程度及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等均仔细记录在案,便于老师有的放矢地教育学生。
3.在教学中除抓老师备课、上课外,还对作业批改也作了具体的规定,使老师工作时操作更加规范。
4.那时老师的生活条件艰苦,不仅要教育教学,还要劳动生产。粮食配额很低,女老师21斤、男老师24斤,其中还搭配红薯、红薯干。还记得当时的主菜就是豆渣做成豆腐乳,吃饭的时候就将豆腐乳与蒜炒和起来,每碗饭上给一小勺就了事儿。到了晚上老师们的肚子就咕咕叫,没办法,领导只好出面找粮食局特批一点面粉解决晚上加餐问题。吃不饱饭、没有菜吃怎么办?生产自救。将校园有些空地划给老师种菜、种红薯,学校生产搞得热火朝天,通过几个月的努力,菜就有收获……
总的说来,我们是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了我们这一代应该做的一些事,成就誉满堂、桃李满天下。望后来者勇往直前、更上一层楼。
2016年8月28日